清晨的枫桥飘着薄雾,易风云带着苦力们在窝棚西周点燃苍术。
浓烟裹着药香散开,呛得人咳嗽,却没人抱怨 —— 昨天喝了青蒿汁的十几个苦力,今天己有大半能下床走动,大家都信了这 “烟熏防疫” 的法子。
“先生,这苍术真能防疫?”
一个苦力好奇地问。
易风云解释:“这烟能驱散‘疫气’,就像太阳能晒死潮气,你们每天烧两次,就不容易染病了。”
他刻意用 “疫气” 这种古代能理解的说法,避开 “消毒细菌” 等现代术语,避免引来不必要的质疑。
刚说完,周墨山带着两个金发碧眼的人走来,其中一个年长的(利玛窦,虚构同名传教士)捧着本手绘的《人体解剖图》,用生硬的中文说:“易先生,我是利玛窦,听说你能治疫症,想向你学习。”
易风云心头一震 —— 西医!
在明末遇到懂解剖的传教士,这是他穿越前从未想过的。
他接过解剖图,看着上面精细的肺部纹理,突然想起现代医学对 “湿热疫” 的解释:其实是细菌感染引发的肠道传染病,苍术烟熏能抑制细菌繁殖,青蒿汁则有抗菌作用。
“利先生,你的图很细致。”
易风云指着肺部图说,“我们中医称这里为‘肺腑’,疫气侵入会导致咳嗽、发热,你的图能让我更清楚‘肺腑’的样子。”
利玛窦眼睛一亮:“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的草药能治疫症吗?
我们西洋用放血疗法,却治不好。”
易风云没有首接否定放血疗法,而是带他去看正在康复的苦力:“你看,他们之前腹痛、腹泻,是‘湿热’在‘肠胃’,我的草药能清‘湿热’,就像你用清水洗脏东西。
放血会伤‘正气’,就像砍树去虫,树也会枯。”
利玛窦似懂非懂,却拿出一把银制小刀:“我想解剖病逝者的‘肠胃’,看看里面的‘虫’(指细菌),或许能帮你找到更好的治法。”
易风云犹豫了 —— 古代讲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解剖在民间绝对是禁忌。
但他知道,这是中西医交流的好机会,或许能让利玛窦理解中医的辨证思维。
“可以,但要秘密进行,而且不能让百姓知道。”
易风云妥协道。
当晚,他们在破庙后解剖了一具病逝者的尸体,利玛窦用放大镜观察到肠道黏膜的红肿、渗出,惊呼:“里面有‘小红点’(指炎症),和你说的‘湿热’有关!”
易风云趁机解释:“这‘小红点’就是‘湿热’所致,我的青蒿汁能消‘湿热’,所以能治疫症。
你的图和观察,能帮我确认‘湿热’在哪个‘脏腑’,让我用药更准。”
就在两人交流时,差役突然闯进来:“刘医官说了,你们私藏尸体,是要通疫!”
利玛窦立刻挡在易风云身前,举起解剖图:“这是为了研究疫症,不是通疫!
我是法兰西传教士,你们不能抓我们!”
差役们忌惮传教士的身份,只好退去,但放下狠话:“若明天还有人染病,定不饶你们!”
差役走后,利玛窦担忧地说:“易先生,刘医官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该怎么办?”
易风云看着解剖图,突然有了主意:“我们用你的观察和我的草药,写一份‘治疫方案’,交给知府大人。
只要能证明我们的方法有效,刘医官就没理由抓我们。”
夜色中,易风云提笔写下方案,左边是中医的 “湿热疫辨证青蒿汁方苍术烟熏法”,右边是利玛窦画的解剖图、肠道炎症观察记录。
两种医学体系在纸上相遇,没有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易风云知道,这或许就是他穿越到明末的使命 —— 不仅要救百姓,还要让岐黄之术,在中西医的碰撞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