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轩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唐之魂

第二章:父皇,儿臣的脑壳会发光!

发表时间: 2025-10-31
李承乾几乎是蹦跳着离开花园的,腰间那枚被他视为无价之宝的玉佩,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

张予安在他的意识里忍不住提醒:“殿下,稳重,稳重!

你可是大唐太子,要注意仪态。”

“哦,对,仪态。”

李承乾立刻收敛了动作,努力板起小脸,模仿着他父皇平日里威严的样子,只可惜眼角眉梢藏不住的雀跃,让他看起来更像一只偷到香油的小老鼠。

长孙皇后见到儿子时,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与往日不同。

不再是那种强装出来的懂事,或是压抑着的委屈,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亮晶晶的兴奋。

“乾儿,何事如此开心?”

长孙皇后温柔地替他整理了一下微乱的衣领。

李承乾差点就要脱口而出“我得到了一个会说话的玉佩先生”,但话到嘴边,想起张予安之前的叮嘱——“这是我们两个的秘密,暂时不能告诉任何人,不然先生我可能会被当成妖邪抓起来烧掉。”

——他赶紧捂住嘴巴,用力摇了摇头,瓮声瓮气地说:“没、没什么,母后。

就是……就是觉得今天天气真好。”

长孙皇后看了眼有些阴沉的天色,笑了笑,没有戳穿他这明显不靠谱的谎言,只是牵起他的手:“走吧,陪母后用膳。”

回到东宫,李承乾迫不及待地屏退了左右,对着玉佩小声呼唤:“南柯先生?

南柯先生你还在吗?”

“在呢在呢,”张予安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带着点无奈的笑意,“我又没长腿,能跑到哪里去?”

李承乾不好意思地笑了,随即又忧心忡忡地问:“先生,明天……明天真的会下雨吗?

还会打雷?”

“根据我的‘专业判断’,***不离十。”

张予安自信地回答。

他这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前侦察兵的野外生存经验告诉他,空气中的湿度、云层的厚度和形态,以及动物的一些细微反应,都指向了即将到来的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怎么,怕了?”

“有一点……”李承乾老实承认,“要是没说准,父皇会不会更觉得我……觉得你胡说八道?”

张予安接话,“放心,就算没下雨,顶多也就是被说一句‘童言无忌’。

但万一说准了,那效果可就不得了了。”

他顿了顿,用一种充满诱惑的语气说,“想想看,你父皇和那些大臣们震惊的表情?”

李承乾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眼睛顿时又亮了起来,用力点头:“嗯!”

“好了,现在别想那么多。

天色不早,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才好‘演戏’。”

张予安像个老父亲一样催促道。

这一夜,李承乾睡得格外香甜,甚至做了一个自己呼风唤雨、被众人崇拜的美梦。

而张予安,则在他平稳的呼吸声中,继续思考着自己这诡异的处境和未知的未来。

次日,依旧是阴沉沉的天气。

上午的功课,李承乾有些心不在焉,时不时就瞥一眼窗外的天空。

授课的老师以为他身体不适,关切地问了几句,被他含糊地应付了过去。

午后,李世民难得有暇,在甘露殿考校几位皇子的功课。

李承乾、李泰、李恪等依次上前。

轮到李承乾时,他按照张予安事先“彩排”好的,先是规规矩矩地回答了关于《论语》的几个问题,虽不惊艳,但也算稳妥。

李世民微微颔首,看不出喜怒。

就在考校接近尾声时,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上前一步,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说道:“父皇,儿臣观今日天象,云层低垂,气流滞涩,空气中水汽充盈,恐在申时前后有雷雨大风,还请父皇示下,早做安排。”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几位皇子面面相觑,侍立的宦官们也低下了头,肩膀微微耸动,似乎在极力忍住笑意。

太常寺的官员负责观测天象,都未曾有明确奏报,一个九岁的孩童,居然敢在金殿之上妄言天时?

李泰眨了眨眼睛,小声嘀咕:“阿兄,你什么时候学会看云识天气了?”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沉声道:“承乾,天象之事,自有司天监负责,非是儿戏。

你可知妄言天时,是何等罪过?”

他的语气并不严厉,但那种无形的威压,让李承乾的小脸瞬间白了白,小腿肚子有些发软。

藏在玉佩里的张予安立刻给他打气:“稳住!

崽!

拿出你昨天怼我的气势来!

科学就是力量!

相信自己,相信我!”

李承乾握紧了小拳头,指甲掐进了掌心,强迫自己抬起头,迎上父皇的目光。

他想起张予安教他的“气场”理论——抬头、挺胸、目光平视。

他努力照做,虽然声音还带着点微颤,但语气却异常坚定:“回父皇,儿臣并非妄言。

儿臣近日翻阅杂书,对云气变化略有心得。

今日之象,与书中所述雷雨之兆颇为吻合。

即便不准,也不过是儿臣学艺不精,甘受责罚;但若侥幸言中,则宫中器物、人马皆可早做防备,以免损失。”

这番话条理清晰,不卑不亢,甚至还带着点风险投资的意味,完全不像一个九岁孩子能说出来的。

自然是张予安提前给他准备好的“台词”。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仔细看了看这个一向有些怯懦的儿子,发现他今天站得格外挺首,眼神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闪躲。

他沉吟片刻,摆了摆手:“罢了,既然你如此说,朕便等着看。

若申时无雨,你便抄写《礼记》十遍,以示惩戒。”

“儿臣遵旨。”

李承乾躬身行礼,心里却七上八下。

十遍《礼记》!

他的手都要抄断了!

“完了完了,先生,十遍《礼记》啊!”

回到自己的座位,李承乾在心里哀嚎。

“怕什么?”

张予安老神在在,“我对我的判断有信心。

就算……万一真没下,抄书也能锻炼腕力,磨练心性,不亏。”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也有点打鼓。

古代的天气预报,可没有卫星云图啊!

时间一点点过去,殿内的气氛有些微妙。

李泰和李恪时不时偷偷看李承乾一眼,眼神复杂。

李世民则继续考校其他皇子,仿佛忘了刚才的小插曲。

申时初刻(下午三点),天空依旧阴沉,却毫无动静。

李承乾的额头开始冒汗。

申时二刻,一阵微风吹过殿外的树叶,带来一丝凉意。

就在李承乾几乎要绝望,开始在心里默默构思怎么求父皇减少抄写遍数时,天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暗了下来,浓厚的乌云如同墨汁般翻滚汇聚,远处隐隐传来了沉闷的雷声。

“轰隆——”一声清晰的惊雷在长安城上空炸响。

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密集得如同战鼓齐鸣。

狂风卷着雨雾扑进殿内,带来一股土腥气。

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昏暗的天空,将每个人的脸都照得一亮。

“真的……下雨了?!

还打雷了!”

李泰惊呼出声,看向李承乾的眼神充满了不可思议。

殿内一片寂静,只剩下殿外哗啦啦的雨声和轰隆的雷声。

所有侍从,包括李世民身边最沉稳的老宦官,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殿外那瓢泼大雨,然后又难以置信地看向站在原地,同样有些发懵的李承乾。

李世民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大步走到殿门口,望着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景象,脸上写满了震惊。

他霍然转身,目光如电般射向李承乾。

“承乾!”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你……你是如何得知的?”

李承乾被父皇灼灼的目光看得有些紧张,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间的玉佩。

张予安赶紧在他脑海里提示:“照我们之前商量好的说!

自然现象!

观察!

书籍!”

李承乾定了定神,将张予安教给他的那套关于“云层摩擦生电”、“气流冷暖交锋”的理论,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磕磕绊绊地复述了一遍,最后补充道:“儿臣……儿臣也是从一些杂书上看到的,结合今日观察,大胆猜测,没想到……竟然蒙对了。”

他虽然说得不甚流畅,甚至有些术语他自己也不太明白,但那股试图用道理而非神怪来解释现象的劲头,以及那套听起来似乎自成一格的逻辑,让李世民眼中的惊讶越来越浓。

“观察云气,推断天时……杂书?”

李世民喃喃道,他走到李承乾面前,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打量这个儿子。

他伸手,似乎想摸摸李承乾的头,但最终只是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李承乾晃了一下。

“好!

好!

吾儿竟有如此心思和见识!

看来往日是朕小看你了!”

李世民龙颜大悦,脸上露出了罕见的、毫不掩饰的赞赏笑容,“那十遍《礼记》免了!

传朕旨意,将新进贡的那套文房西宝,赐予太子!”

“谢父皇!”

李承乾喜出望外,连忙行礼。

感受着周围兄弟和侍从们投来的羡慕、惊讶、甚至带着点敬畏的目光,他只觉得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和力量充盈着全身,连那只有疾的腿,似乎都站得更稳了。

回到东宫,屏退左右后,李承乾兴奋地差点跳起来:“先生!

先生!

你听到了吗?

父皇夸我了!

他还赏了我东西!

他们……他们都那样看着我!”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

“听到了,听到了。”

张予安的声音带着笑意,“干得漂亮,小子!

这下知道知识的威力了吧?”

“嗯!”

李承乾重重地点头,小脸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先生,我感觉……感觉我的脑壳好像在发亮!”

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一脸惊奇。

张予安一愣,随即在他脑海里爆发出无声的大笑:“哈哈哈……不,崽,你那不是脑壳发光,是你爹的帝王之气和周围人的震惊目光,在给你这突然拔高的智商‘打光’呢!”

玩笑过后,李承乾对张予安己是心悦诚服,充满了无限的依赖和信任。

而张予安看着这个因为一点点肯定就焕发出完全不同神采的孩子,心中也涌起一股奇异的成就感。

但他同时也保持着清醒。

这次“天气预报”的成功,无疑将他们绑定得更紧,也无疑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包括好奇的,也包括……可能不怀好意的。

未来的路,恐怕不会一首这么顺利。

而此刻,在甘露殿中,李世民回味着白天的一幕,对身边的长孙皇后感叹道:“观音婢,朕今日才发现,承乾这孩子……似乎有些不同了。”

长孙皇后温柔一笑:“孩子总是会长大的。”

李世民目光深邃,望向殿外依旧未停的雨幕,心中暗忖:是哪本“杂书”,能有如此奇效?

还是说,朕的这个太子,身上发生了某些朕还不知道的变化?

一场雨,一道雷,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大唐宫廷的深处,漾开了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