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轩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镜界陷阱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29

你是否怀疑过镜中的自己?当林晓发现她的镜像总是慢上半拍,并对她露出诡异的微笑时,

她以为只是错觉。直到深夜,镜中的“她”竟伸手试图触碰现实,

而一本早已遗失的日记凭空出现,写下警告。这并非幻觉,而是一场跨越维度的生死博弈。

小心,下次照镜子时,别忘了看看——你身后是谁?我叫林晓,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

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直到三周前的那个雨夜,一切都变了。那晚加班回家,

我疲惫地站在卧室的穿衣镜前。突然,我注意到镜中的自己眨了眨眼——比我慢了整整半拍。

我愣住了,镜中人也愣住了,但她的嘴角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没来得及褪去的诡异弧度。

"太累了,宝宝出现幻觉了。"我对自己说,双手使劲拍了拍脸。然而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第一章:初现端倪我从未想过,一面镜子,竟能成为噩梦的开端。那天深夜,

我从一场混乱的梦中惊醒,冷汗浸湿了后背。阴冷的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我赫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卧室的穿衣镜前。镜中的“我”正直勾勾地盯着我,

嘴角缓缓上扬,露出一抹不属于我的、冰冷的微笑。那笑容夸张而僵硬,完全不像我,

让我瞬间毛骨悚然。我下意识地想要逃离,双腿却像灌了铅,动不了一点。更恐怖的是,

镜中的“她”竟突然抬起手,五指张开,缓缓地贴上了镜面,仿佛下一秒就要穿透玻璃,

抓住我的喉咙。我吓得猛然后退几步,心脏在胸腔里咚咚咚擂鼓。“幻觉!

一定是幻觉……”我低声喃喃,试图说服自己。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房间,

驱散了些许恐惧。我鼓起勇气去检查镜面,

却在镜框边缘发现了几枚清晰的不属于我的指纹——纤细,比我的指节略长,

带着一种莫名的阴冷气息。我用纸巾使劲地擦呀擦,心中涌起巨大的恐惧和疑惑:难道,

真的存在另一个“我”?她在我熟睡时,悄然踏入过我的世界?“这不可能。”我低声说,

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我昨晚根本没有摸过镜子。”从那天起,

变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都在指向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镜中的那个存在,

正在逐渐变得独立。绝望像冰冷的藤蔓,一点点勒紧我的心脏。

在又一个被镜中幻影惊扰的不眠之夜,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坐在电脑前,

屏幕的冷光映着我憔悴的脸,开始在浩瀚的网络中搜寻任何可能的解答。

在浏览一个充斥着各种都市传说和未解之谜的冷门论坛时,

一个反复被提及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陈文教授。多位发帖人提及,

他是市立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教授,

一篇由他撰写的学术文章《镜像、自我与空间异常的心理投射》尽管语言晦涩,

但其中提到的“镜像滞后现象”与“实体化感知”的描述,与我经历的细节惊人地吻合。

“就是他了……”我喃喃自语,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根细弱的蛛丝。

通过大学官网公开的学院联系方式,我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陈教授助理的电子邮箱。

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邮件,尽可能客观、详细地描述了我的遭遇,

并隐去了会让人直接认为是精神问题的敏感细节,

重点突出了那些无法解释的物理痕迹——比如镜框上不属于我的指纹。发送邮件后,

时间变得格外漫长。我几乎每隔十分钟就要刷新一次邮箱,生怕错过回复,

又害怕收到的只是礼貌的回绝或将其归咎于心理问题的官方说辞。两天后的傍晚,

当我几乎绝望时,收件箱里终于出现了那个期盼已久的回复。“林晓女士,您好。

您的来信内容非常……有趣。您所描述的某些现象,

确实与我研究的某些边缘案例存在契合点。如果您方便,我们可以通一次电话详细谈谈。

”握着手机,听着听筒里传来的陈教授那沉稳、带着学者特有审慎的声音时,

我几乎要哭出来。他耐心地听我复述了经历,中间偶尔插入几个关键性问题。“林小姐,

首先,请尽量保持冷静。”陈教授的声音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从学术角度,

你描述的现象非常特殊,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循。

有一种尚在探讨中的‘镜像宇宙干涉假说’认为,在特定条件下,

镜子这类高反射性界面可能不仅仅是反射现实,其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脆弱的‘节点’,

甚至……是连接其他平行层面的潜在通道。”我屏住呼吸:“您的意思是,

镜子里真的可能有另一个‘我’?”“更准确地说,”教授的语气凝重起来,

“可能是另一个维度的‘你’,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她感知到了你,

甚至……正在尝试进行某种形式的互动或跨越。你看到的滞后和诡异表情,

或许正是两个层面信号传输不同步或相互干扰的表现。

而那些指纹……则是这种干涉开始产生物理影响的危险信号。

”自从明确意识到镜子的异常后,我的生活彻底失去了平静。每天早上醒来,

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面镜子周围,

希望能找到一些夜间活动的蛛丝马迹。但除了无法解释的陌生指纹外,我一无所获。

一天晚上,压抑不住内心的恐惧与疑惑,我再次站在镜前,死死盯住镜中的影像,

试图找出哪怕最细微的破绽。“你究竟想干什么?”我低声质问,

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异常空洞。突然,

镜中的“我”再次露出了那种令人头皮发麻的诡异笑容,眼神中透着一丝嘲弄。紧接着,

她缓缓抬起手,这一次没有试图触碰镜面,

而是明确地、坚定地指向了我的身后——靠墙放置的那个旧书架。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我猛地转过头,视线落在书架角落。那里,不知何时,竟多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

那是我小学时用的日记本,封面上还有我最喜欢的卡通贴纸,

我明明记得它在多年前搬家时就丢失了!我的心脏狂跳,几乎要挣脱胸腔的束缚。

一步步挪到书架前,颤抖着伸出手,拿起那本日记。它带着陈年纸张和灰尘特有的气味。

我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一行略显稚嫩却无比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镜中之影,

勿忘初心。”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我跌坐在地,日记本从手中滑落。

镜中的“我”依然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仿佛在说:游戏,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寻找真相那本泛黄的日记本像一块灼热的炭,烫得我坐立难安。“镜中之影,

勿忘初心”——这行字在我脑中反复盘旋。我知道,单凭自己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我必须再次联系陈教授。拨通电话时,我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干涩。

陈教授耐心听我讲述了日记本诡异出现的经过,沉默片刻后,沉声道:“林小姐,

这件事比我想象的更复杂。我们见面谈吧。”我们约在大学城附近一家僻静的咖啡馆。

下午三点,阳光被厚重的窗帘滤过,在深色木地板上投下昏黄的光斑。我提前到了,

选了个最角落的卡座,手指无意识地搅动着早已冰凉的咖啡。“久等了。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我抬头,看见一位约莫五十岁、穿着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站在桌旁。

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沉静,手里拎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公文包。

这就是陈教授,和论坛上那张模糊讲座照片里的人对上了,但真人显得更疲惫,

眼角的皱纹像是被无数未解之谜刻画出来的。“陈教授?”我连忙起身。“是我。”他坐下,

直接切入主题,“你说那本日记,是你小时候丢失的?”“是的,我十二岁搬家时就不见了。

可现在,它就这么出现在我的书架上,

被镜子里那个‘我’指出来……”我的声音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将日记本推到他面前。

陈教授没有立刻去碰,而是戴上白手套,才小心翼翼地翻开。他看到第一页那行字时,

眉头紧紧锁住,手指在那略显稚嫩的笔迹上轻轻拂过。“笔迹是你的。”他用的是陈述句。

“是我小时候的笔迹。可我不记得写过这句话,‘镜中之影,勿忘初心’……这太奇怪了。

”“也许你写过,只是不记得了。”陈教授的目光透过镜片,意味深长地看着我,“或者,

是另一个‘你’写的。”我后背一阵发凉。“您真的相信,有另一个我存在?

”“科学讲究证据,不轻易否定任何可能性。”他合上日记本,“有一种理论认为,

镜子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成为连接平行世界的脆弱通道。你遇到的‘镜中之影’,

很可能就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你’。她似乎……在试图与你沟通,甚至引导你。

”“引导我?为什么?她想干什么?”疑问像潮水般涌来。“这正是我们需要查清的。

”陈教授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林小姐,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十二岁那年,除了搬家,

还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尤其是……和镜子有关的事?”我闭上眼睛,

努力在记忆的迷雾中搜寻。

碎的片段闪过:老房子、昏暗的走廊、一面镶着雕花木框的落地镜……还有一阵莫名的恐惧。

“我记得……搬家的前一天,我在老房子的镜子前摔了一跤,额头磕在镜框上,流了血。

”我下意识地摸了摸额头,那里早已没有疤痕,“那面镜子后来好像裂了一条缝。

”陈教授的眼神骤然变得凝重。“血迹……裂缝……这就对了。在某些民俗记载中,

血液和破损的镜子,都可能成为能量异常传导的媒介,无意中‘激活’了什么。”他顿了顿,

语气更加严肃,“而且,你住的这栋公寓楼,恐怕也不简单。你之前说,

日记是在搬进这栋楼后丢失的?”我猛地点头,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您是说,

问题可能出在这栋楼本身?”“不排除这个可能。有些地点本身就如同一个‘节点’,

更容易发生异常现象。”他看了一眼窗外渐暗的天色,“如果你愿意,

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调查。不过林小姐,请务必小心。你打开的,可能是一扇不该打开的门。

”服务生过来为我们续杯,短暂的打断让气氛更加凝重。当服务生离开后,

陈教授用几乎耳语的声音补充了一句:“根据我收集的案例,

那些声称见过‘镜中之影’的人,后来大多都……失踪了。你不是第一个。

”他的话像一块冰砸进我的心底。我不是第一个?那之前的人去了哪里?那个镜中的“我”,

究竟是想警告我,还是想取代我?我看着窗外华灯初上,第一次感到,

这座城市熟悉的夜景下,隐藏着无数个我看不见的、重叠的世界。而其中一个世界里,

正有一个“我”,在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

第三章:深入调查陈教授那句“你不是第一个”像魔咒般在我脑中回晌。接下来的周末,

我按照他的建议,开始了对这座公寓楼的调查。市图书馆的地方志阅览室,光线昏暗,

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我以“撰写社区变迁史”为由,

申请调阅了旧报纸的电子微缩档案。管理员是个和气的年轻人,并未多问。

我在一台老旧的电脑前坐下,

开始在浩如烟海的本地新闻中搜寻与这栋公寓楼地址相关的信息。

随着屏幕上一页页泛黄报道掠过,我的后背阵阵发凉。根据零星的社会新闻记载,

在过去二十年里,这栋楼确实发生过数起引人注目的失踪案,

报道中均提及“警方未发现有效线索,案件悬置”。

我将这些报道的日期和住户门牌号小心地记录在手机里,心脏沉重地跳动着——这些案件,

似乎都集中在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单元,或者其正上下的楼层。

最让我感到一种宿命般寒意的是,在一篇1988年的老旧社会新闻配图里,

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东西——照片背景中,一间房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雕花木框的镜子,

虽然模糊,但那轮廓与我卧室里那面几乎一模一样。报道的标题是:《青年画家离奇失踪,

寓所内仅余未完成画作》。“这不可能……”我低声自语,冷汗瞬间浸湿了掌心。

难道这面镜子几十年来,一直在这栋楼里,与这些离奇事件相伴?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陈教授。电话那头,他沉默了许久,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

“看来我的猜测没错,这栋楼确实是个异常的‘节点’。这些新闻报道是***息,

拼凑出的图景已经足够惊人。林小姐,你现在的处境很危险。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细节,

或许……你该去尝试走访一下还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走访。

大多数老住户对此讳莫如深,要么直接关门谢客,要么含糊其辞。

直到我敲开顶楼一位独居老人家的门。老人姓王,在这栋楼住了近三十年。

当他听我提起“镜子”时,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恐惧。

“那面镜子啊……”他颤抖着点燃一支烟,“每个住304的人都会做噩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画家在那里失踪了,只留下一幅未完成的画——画的就是那面镜子。

”“您知道还有谁了解这些事吗?”我急切地追问。老人想了想:“有个女侦探,

前阵子也来打听过。姓雨,下雨的雨。”根据老人提供的联系方式,我约见了小雨。

我们在楼下的咖啡店见面。她比我大三岁,留着利落的短发,

一双敏锐的眼睛似乎能看透人心。当她听我讲述镜中异象时,并没有表现出惊讶。

“我确实在调查这些失踪案。”小雨搅拌着咖啡,声音平静,“一年前,

一位委托人的女儿在304房间失踪。我在现场发现了这个。

”她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推到我面前。照片上是一面破裂的镜子,

镜框的雕花与我卧室里那面如出一辙。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

破碎的镜面上留有几个模糊的指纹——与出现在我房间里的指纹极其相似。

“这面镜子现在在哪里?”我声音发颤。“消失了。就像所有在304住过又失踪的人一样。

”小雨直视着我的眼睛,“林小姐,你可能是唯一一个与镜子产生联系却还安然无恙的人。

这也是我愿意见你的原因。”“你认为这些失踪案与镜子有关?”“不止有关。

”她压低声音,“我认为镜子是通道,而那些失踪的人,可能都被困在了镜子的另一边。

包括我委托人的女儿。”我忽然想起梦中镜中人向我伸出的手,一阵恶寒掠过全身。

如果小雨的推测是真的,那镜中的“我”是否也想把我拉进那个世界?“我们需要合作。

”小雨坚定地说,“你从内部观察镜子,我从外部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揭开真相。

”离开咖啡店时,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回头望向公寓楼,

304的窗户在夕阳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如同一只巨大的眼睛注视着我。

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识到:调查才刚刚开始,而危险,已经悄然而至。

第四章:神秘组织小雨的发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我心中激起惊涛骇浪。

一家看似普通的工艺品厂,竟在几十年间持续生产着这种可能连接着未知世界的镜子?

这绝不仅仅是巧合。“我们必须去那个工厂旧址看看。”小雨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她的眼神锐利如鹰,那是猎手锁定目标时的神情。陈教授却显得忧心忡忡,他摘下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