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轩书院!手机版

文轩书院 > 其它小说 > 无声的功勋剧情介绍

无声的功勋剧情介绍

今月照古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由安娜华明之担任主角的其它小书名:《无声的功勋剧情介绍本文篇幅节奏不喜欢的书友放心精彩内容:1915年深秋的江苏泰一场冷雨刚青石板路缝里还积着倒映着沈家宅院飞翘的檐西厢房的书房是沈安娜童年最熟悉的地窗棂糊着新换的桑皮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发纸面上印着父亲沈宗仁用狼毫笔描的“忠”字——那是前清秀才最后的执却又在笔锋转折藏着新式学堂教的“平等”二刚满周岁的沈安娜被乳母抱在怀小拳头攥着案头一支兼毫笔的笔墨汁顺着指缝蹭到米白色的襁褓像开了朵小小的黑梅...

主角:安娜,华明之   更新:2025-10-30 20:40:5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15年深秋的江苏泰兴,一场冷雨刚过,青石板路缝里还积着水,倒映着沈家宅院飞翘的檐角。

西厢房的书房是沈安娜童年最熟悉的地方,窗棂糊着新换的桑皮纸,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发暖,纸面上印着父亲沈宗仁用狼毫笔描的“忠”字——那是前清秀才最后的执念,却又在笔锋转折处,藏着新式学堂教的“平等”二意。

刚满周岁的沈安娜被乳母抱在怀里,小拳头攥着案头一支兼毫笔的笔杆,墨汁顺着指缝蹭到米白色的襁褓上,像开了朵小小的黑梅。

沈宗仁放下手中卷边的《新青年》,伸手刮了下女儿鼻尖的墨渍,指尖的皂角味混着墨香,成了安娜最早的嗅觉记忆。

“这丫头,倒和笔墨有缘。”

他笑着对一旁纳鞋底的徐氏说,徐氏放下针线,用绢帕轻轻擦去安娜手上的墨,眼底是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女孩子家,识些字就好,别学你似的,总对着书本叹气。”

沈宗仁没接话,只是重新拿起《新青年》,目光落在“德先生与赛先生”那栏,指腹摩挲着粗糙的纸页。

他曾是泰兴城里最年轻的秀才,却在科举废除那年,背着族人把私塾改成了新式学堂,教学生们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教算术和英文。

夜里常有学生来家里讨论,油灯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振翅欲飞的鸟——这些场景,安娜虽记不清细节,却在后来的岁月里,总觉得书房的灯光格外亮,亮得能照见人心。

1921年的夏天来得早,城隍庙前的老槐树刚撑起浓荫,就来了穿中山装的年轻人。

他们在戏台上搭起木板,用粉笔写“反帝反封建”,声音被蝉鸣裹着,飘进沈宅的西厢房。

六岁的安娜正趴在父亲膝头认《千字文》,听见外面的动静,非要拉着父亲去看热闹。

人群里,她看见台上人挥动的右臂上有块月牙形的疤痕,父亲低声说:“那是反清起义时被清兵砍的,他叫陈望道,是写《共产党宣言》译本的人。”

安娜踮着脚,看见陈望道把一本小册子举过头顶:“同胞们,中国要醒过来,不能靠皇帝,不能靠洋人,要靠我们自己!”

台下有人鼓掌,有人落泪,还有穿长袍的老人摇头走开。

回家的路上,沈宗仁蹲下来,看着女儿满是疑惑的眼睛:“安娜,你知道‘国家’是什么吗?

是千千万万个家凑起来的,要是家被拆了,国也就没了。”

安娜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记住了父亲眼里的光——像那晚城隍庙前挂着的红灯笼,暖得发烫,却又带着一丝说不出的沉重。

1925年五卅运动的消息传到泰兴时,安娜刚满十岁。

那天放学,她看见姐姐沈伊娜躲在柴房里,背对着门,肩膀一抽一抽地哭。

柴房里堆着刚收的麦子,麦香混着姐姐的眼泪味,让安娜心里发紧。

“姐,你怎么了?”

她轻轻拽了拽姐姐的衣角,伊娜回头,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申报》,头条标题用黑体字印着“上海南京路血案:英巡捕开枪射杀民众”,字缝里还沾着干涸的墨点,像溅在纸上的血。

“妹妹,你看。”

伊娜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一群学生举着“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标语,倒下的人身边淌着黑红色的水渍,“他们只是想让洋人讲道理,却被打死了……我们不能总躲在泰兴,外面的世界在变,女子也该做点什么。”

那夜,伊娜在灯下收拾行李,把一本线装的《木兰辞》塞给安娜,扉页上是她刚写的小楷:“虽为女子,当有山河志”。

安娜用指甲在“山河”两个字上反复划,首到指尖发疼——她还不懂“山河志”是什么,却知道姐姐要去很远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

送伊娜去码头那天,天正下着小雨。

伊娜穿着新买的蓝布学生装,辫子上系着红绳,站在船头朝她们挥手。

安娜突然想起姐姐昨晚说的话:“等我在南京站稳了,就接你去读女子中学。”

她追着船跑,首到码头的石阶被雨水打湿,滑得再也跑不动。

船渐渐远了,伊娜把一张印着“妇女解放”的传单折成小船,放进河里,小船顺着水流漂向安娜,却在中途被浪打翻。

安娜蹲在河边,看着沉入水底的纸船,忽然觉得,姐姐要去的世界,像这河水一样,既深又险。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